全年GDP增长7%左右完全符合经济增长需求,是政府基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双重需要的考虑,同时也包括了充分就业、民生改善的要求而做出的。
比如现在城市的地下管网改造、农房按最基本的抗震标准改造、广大的农村进行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和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应立足于实现中长期健康发展,而不是过于注重每年都能实现中高速增长。
如何通过财政、金融制度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从而充分释放国内投资需求空间,从需求侧形成增长的新动力,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教育基础扎实,具有巨大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现阶段,一方面,信息、新能源等技术进步可谓一日千里,另一方面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业态也层出不穷,把二者相结合,更展现出无穷的新商机、新业态。1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在当前的三期叠加时期,更需要着力解决结构矛盾,化解风险,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改革,为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奠定体制基础。相反,如果结构在优化,矛盾在化解,民生在改善,新的增长动力在形成,那么即使增长速度低一些,也是好的。
因此,新常态要有新状态,不能没状态。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潜力的发挥,必须通过加快相关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
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
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
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每年按照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需求的扩张使中国采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核心因素,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世界各国惊奇地发现,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虽然到2014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因此,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回升的关键,而且上升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进入3月月份后,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小幅反弹,通缩有所减缓,但仍然有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1)经济增长目标下降到7% 这与我们在2014年四季度初时基于到第三季度为止的长样本数据所作的预测非常吻合。5、对中国经济重回中高速增长路径的两大重要改革,国企改革和财税改革,在此次记者会中未被提及。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同时,去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未能达成,今年两会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给调结构留出足够的空间。
1、目前新常态下的重点在于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进入专题: 新常态 区域发展 系统性风险 通货紧缩 房地产 国企 财税改革 。
1)国企改革 15年将是国企改革深化、落地的全新一年,按照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结合合意的国家控股程度、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生的新变化,政策上将分类进行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将是重要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因为经济发展没有达到目标而把目标下调的现象只发生过一次,在1998年,即新老经济大周期的交汇点。但我们认为,有可能在两会后,这些改革将以单独的会议和报告的形式落地。2、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不会发生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银行风险和地方债风险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强调,在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同时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中国经济体量问题的提问中强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我们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一系列报告和调研的成果判断,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初停止下滑,这将是中国经济企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如我们在两会前瞻中所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契合点。面向市场的认购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重塑信用市场和打破刚兑的预期。
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即使央行短期内不参与债务的认购,存量债务的货币化进程也可能逐渐打开,伴随着资本和经常账户双顺差格局的转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亦将逐渐展开。1)地方债 李克强总理强调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而且我们也正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
新发债券筹措资金使得地方政府的短期偿债能力提升。2)区域协同发展和环保是经济发展重点 李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我们要严格执行环保法。3、通货紧缩 在回答韩国KBS记者关于通缩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我国CPI还处于正区间,所以不能说我国已出现通货紧缩。同时结合总理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回答,可以预见,当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投资下行引起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
从43号文、351号文的出台到近期公布的1万亿的债务置换计划,以新发长期地方债替换存量到期债务使短期债务风险暴露得到缓释。我们认为,总理对房地产市场的表态总体呈中性态度,即要加强结构调整。
我们认为,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一环。这与我们去年四季度以来对2015年展望的观点一致,即今年二季度不会发生业界所担心的系统性地方债务风险。
预计2015年将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重点领域权重行业的体制改革突破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年1月以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下滑,通缩正在加剧。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